慧行·能动课堂丨团队赋能 深耕课堂——2025年江苏省小学英语语法教学专题研究研讨活动
2025年10月16日,江苏南通的江苏省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研讨活动现场,气氛热烈而专注。当无锡市南湖小学何采洁老师执教的六年级上册Unit5《Signs》语法课落下帷幕时,台下掌声久久不息。这节流畅生动、亮点纷呈的课堂,不仅展现了“梁溪小英”的教学实力,更藏着一段跨越区域、凝聚人心的温暖团队接力故事。
这场教学展示的起点,源于无锡市梁溪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李英的一个核心思考:语法不是冰冷的规则条文,而是帮助学生自信表达的“语言支架”。她提出的教学理念朴素却深刻——语法教学要实现“有法、有意、有行”的闭环:在鲜活的故事语境中让学生感知语法规则(有“法”),在多元互动任务中引导学生理解语法含义(有“意”),最终在贴近生活的场景中鼓励学生自然运用语法(有“行”)。这一思路如同 “指南针”,为整个团队的备课方向锚定了核心。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英语教研员万琰老师更从市级层面为这节课“把脉问诊”,结合省级研讨活动的定位,对教学目标、环节设计提出精准建议,让理念落地有了更清晰的路径。
理念如何转化为学生可感可知的课堂?国庆假期里,一场无声的“攻坚战”悄然打响。在李英教研员的统筹下,一个跨校的“AI 技术支持”工作群成了团队成员的“假日根据地”——来自梁溪区多所学校的老师们主动放弃休息,围绕“如何用技术创设真实情境”展开探索。有的老师为了用VR构建贴合《Signs》主题的虚拟场景,反复调试参数,只为让学生“沉浸式”感受标志场景;有的老师为了让AI生成的教学视频更贴近小学生认知,逐句打磨脚本,甚至跑到本地动物园实地拍摄素材,只为还原最真实的“标志应用场景”。没有轰轰烈烈的动员,只有深夜里的消息接龙、屏幕前的反复试错、遇到难题时的及时互助——每一份坚实的努力,都在为孩子们搭建更生动的学习桥梁。
好课是“磨”出来的。作为授课教师,何采洁老师与南湖小学徐嘉涵教导带领的磨课团队,开启了一场“精雕细琢”的修行。从教学手册到PPT课件,从环节过渡到引导话术,团队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Signs》教学手册的案例反复调整,只为让语法知识点更易理解;单页PPT的字体、配色、动画效果前后修改15遍,只为契合学生的视觉认知;前后8次试教中,哪怕是一句引导语的语气、一个互动环节的时长,团队都会围坐讨论、反复打磨。“再改一版,会不会更贴近学生?”“这个环节如果换成小组竞赛,会不会更活跃?”这样的对话,成了磨课期间的日常。这份对“上好一节课”的执着,成了这节展示课最终精彩绽放的最坚实基石。
当舞台来到南通的省级研讨现场,所有的准备都化作了水到渠成的精彩。何采洁老师的课堂上,技术与教学完美融合:学生借助豆包快速查询不同标志的含义,通过VR视角“走进”真实场景讨论标志用法;在“Let’s act”环节,孩子们用所学语法流畅对话、自信展示,成了课堂上最动人的风景——这正是团队追求的“语法为表达服务”的最佳印证。课后的英语沙龙环节,李英教研员详细分享了“有法、有意、有行”的课堂设计思路,拆解了AI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实践细节;何采洁老师则坦诚复盘课堂亮点,同时深入反思可优化之处,让这场展示不仅是“成果呈现”,更成为“经验交流”的桥梁。
奋进无终点,众志方致远。这节省级展示课的圆满收官,既是“梁溪小英”探索AI赋能英语教学的阶段性答卷,更成为一幅生动的教育协作图景:集团总校引领分校协同共进,卓越团队托举青年教师拔节成长,校本团队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从梁溪到南通,这不仅是一次教学展示的接力,更是一场关于热爱、坚守与成长的温暖旅程。正如“梁溪小英”的青苗们,在团队的滋养下,正以蓬勃之势,向着更广阔的教育舞台生长。




文字:刘玲艳
图片:徐嘉涵
审核:蔡新红
发布:顾敏
苏公网安备 32021302001940号